蒋勋
“五行”,木、火、土、金、水,宇宙间物质的五种基础元素。秦汉之间,开始建构庞大的五行哲学体系。五行,是空间的方位,五行,也是时间的秩序。五行,是颜色的青、赤、黄、白、黑。五行,也是音律的宫、商、角、徵、羽。五行是身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行也是朝代兴亡、政权递变消长的依据。
《母亲的料理时代》
蒋勋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五行至今在华人的世界影响至深且广。华人足迹所在,大概也就跟着五行终始。婴儿诞生,看五行命名,缺金,就取名“鑫”,缺火取名“炎”,缺水是“淼”,缺木则有“森”。寿终正寝,墓葬风水堪舆,也莫不依循五行法则。不到民间,很难体会五行学说,它已经不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哲学理论,更是广大庶民百姓用来生活的日常法则。
读过《春秋繁露》,五行体系一环扣一环,严密繁复。但是,我更想在这本谈母亲料理的书里,具体说明她的厨房与五行的息息相关。
母亲的厨房,大灶用土砖砌造,大铁锅、大板刀是金属,厨房燃料有木柴、木炭,这些“木”用来燃“火”,她的厨房里也永远储备一缸清水。木、火、土、金、水,在母亲的料理时代,产生简单而又微妙的互动平衡。
五行的有趣,不完全是汉儒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与其掉书袋,不如走进庶民的厨房,看百姓如何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五行的智慧。
母亲料理时代的厨房是我最早的五行功课。大学时读《春秋繁露》,不过只是在文字上印证。至今,我仍喜爱走进庶民的厨房,看大灶柴火熊熊,锅勺铛铛,大水沸沸,热气腾腾,陶瓮陶碗土石厚重,听大板刀切剁时砧板利落响亮的声音。
那是庶民的声音,是日复一日踏实生活里和木、火、土、金、水充满活力的互动。
我总是回忆着母亲料理时代厨房的气味。从甘蔗熬糖的气味开始童年的梦想,慢慢懂得一点醋,在汤面里漫涣散开,在口颊两侧形成难以形容的滋味。酸,是青涩,是过了童年,甜的宠爱失落了,酸里有不可言喻的少年初长成的孤独。
我耽溺在母亲厨房的气味里。闭起眼睛,用嗅觉认识她炸花椒的辛香、她在磨芥末时的辛辣;她在煎着一条赤鯮,小火,那空气里就弥漫着鱼的魂魄。
“九宫”,是我尝试用九的多数象征母亲厨房多变而丰富的气味。甜、酸、咸、辛、苦,我们说的“五味”只是基础。五味像是易经八卦,八个元素,却可以配置转变出复杂的六十四卦,还有更多爻象变卦的无限演绎。
母亲厨房料理的气味是我一生学习不完的人生功课,甜的宠爱幸福,酸的失落嫉妒,辣的叛逆,咸像血、像汗的劳累,苦,仿佛在喉咙的深处,等待你最后细细品尝,悲欣交集。
母亲的料理时代,我回忆着她的泡菜坛,回忆着她的酿酒瓮,回忆她悉心培养真菌发酵的腐乳。有一天有人跟我说:“民族不够老,不懂得吃臭。”
我气味的“九宫”是母亲料理时代厨房记忆的网络,甜、酸只是初阶,辛辣,辛苦,辛酸,我会更多懂一点“辛”的深刻意义吗?我还能回忆五味杂陈的复杂网络系谱吗?在强烈的呛辣过后,我还能恢复到母亲最后那一碗清粥的“淡”定从容吗?“淡”,似乎是一清如水,却又如此如炎火燃烧。
记忆着母亲料理时代的“五行”,记忆着母亲料理时代的“九宫”,希望做气味与人生的功课,向往甜,却能静静包容人生的苦或臭。有一天面对淡淡清粥,知道生命回头看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母亲的料理时代》是想向母亲致敬,向那个战乱过后,所有从废墟里整理起锅碗瓢盆的母亲致敬。因为她们,我们敬重生命,知道在庶民百姓平安过日常生活的面前谦卑致意。
蒋勋母亲十六岁时留影
母亲留下一张照片,她十六岁,斜躺在校园草地上,像做梦的文青。那张照片之后,战争爆发,她从此就在离乱中东奔西逃,能够安定下来,为孩子做一餐饭,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与满足吧。
(本文为《母亲的料理时代》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