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浪涛最深处 水下考古在中国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专题陈列2.0版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物古迹。我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这些文物古迹遍布全国各地,不仅分布在陆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辉煌的黄土文明之外,我们的祖先也创造出了灿烂的蓝色文明。中华民族伴水而生,因水而兴,河流、湖泊、港湾、近海、大洋,广袤的水域中,无尽的蔚蓝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粒粒明珠散落在水下,尘封着多姿多彩的先民记忆,蕴藏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生,是在国际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全球商业打捞日益火热、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几十年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筚路蓝缕,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方法。

目前,中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稳步建立了“国家主导、地方支持、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以沿海海域为主、远海海域为辅、适当兼顾内陆水域”的总体格局,已然成为中国考古学中发展势头迅猛、国家支持力度空前、全民关注度很高的一个工作领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2009年9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依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标志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内容获得新的定位,获得了重点推动、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2014年8月,“中国考古01”船交付使用,结束了我国长期没有水下考古专业船的历史,使我国水下考古技术装备一跃迈进世界前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

2017年8月,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成功进行首次载人深潜,作业能力达到了水下4500米,这一深海利器拉开了中国深海考古的序幕。

2017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下考古培训班”在广东阳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基地开班。学员来自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文博考古机构,除了15位中国学员外,6位外国学员分别来自伊朗、泰国、柬埔寨和沙特阿拉伯。这是我国首次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培训。

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

2020年11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基础上组建成立,聚焦考古研究国家队、水下考古主力军、重大项目专业平台、行业发展高端智库等发展定位。

2022年,在海南岛与西沙群岛间的南海1500米深处,发现两艘明代沉船——“陆坡一号”和“陆坡二号”。

2023年,水下考古与深海探测双方队员搭乘“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这两处沉船进行了初步调查。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深海考古的重大突破。

水下考古的未来,要转向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推动水下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促进社会分享与全民参与。经过一年的精心策划设计与施工布展,11月16日,“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2.0版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焕新亮相。

展览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出发,分“寻梦”“筑基”“蝶变”三个阶段详细梳理了中国水下考古起步、发展和跨越的历史脉络。反映了我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还兼顾为之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既具有水下考古学科的专业性,也不乏面向广大公众的普及性;既汇总了以往各地水下考古尤其是近十年来的重点项目与主要成就,也突出体现宁波水下考古特别是象山渔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

在设计基调上,展览充分尊重与彰显“水下考古”特色,将水下考古代表性的探方、商船、瓷器等作为设计元素,运用木质展台、微缩场景、考古影片等多元化展示手段,结合水纹灯等灯光效果,色彩、空间与质地完美融合,营造出强烈的水下氛围。展览以蓝色作为主色调,通过由浅蓝到深蓝的渐变,展现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浅水走向深海,从国内走向国际的非凡历程。

空间设计方面,在遵循现有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展览将展示设计与建筑元素有机融合,代表着水波的曲线与象征着科学严谨的几何在展厅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共同碰撞出刚柔并济的火花。展览提取具象的沉船、瓷器、港口、瓷器等元素加以制作处理,用更具线条感的矩形、点位作为设计视觉元素,应用于整个展览当中。同时,展览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将比较专业抽象的水下考古学科进行具象化的呈现,设置了水下考古剖面互动体验装置,通过场景与多媒体的动态交互演绎,将抽象的概念化为有趣的互动。

2015年1月,“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幕,展览包括展厅和现场沉船修复,从水下考古工作层面分“机构与队伍”“技术与方法”“调查与发掘”“保护与交流”“规划与展望”五个方面,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状况、水下考古技术方法、中国水下文物调查与水下考古发掘成果、水下考古成果的保护与交流、水下考古前景展望等内容。除了陈列展览本身,还在展厅内以玻璃房的形式设置了近800平方米的出水古船修复中心,观众可近距离体验科研人员进行古船修复过程。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超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zsrsrpdianzi.com/keji312/2844.html
还是没意识到二游文案的重要性 再次暴雷的尘白禁区
巴西专家 中巴合作继往开来前景广阔 G20里约峰会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