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藏李因《荷花鸳鸯图》(局部)。南京博物院供图
近日,“中国古代女性系列展·万古情长松柏下——明清时期中国才媛的艺文与巧思”在南京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精选101件(套)珍贵藏品,通过“庭院深深 娟娟静好”“秦淮如歌 千秋情长”“女有士行 才明绝异”“玉台缀珍 翰墨流芳”4个部分,展现明清时期中国才女的兰心蕙质与艺术成就。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女性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积极参与艺术创作,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曹清介绍,明清时期的才女们写诗、交友、作画、旅行,集闺塾师、画家、作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不仅注重个人修养,还关注家国命运,具有侠肝义胆和忠贞气节。
柳如是善吟咏,工书画,常着儒服与“云间三子”议论国事,是一位“侠而烈”“饶胆略”的奇女子。历史学家陈寅恪晚年著《柳如是别传》,评价其为“女侠名姝”,有“民族独立之精神”。展览中呈现了常熟博物馆藏清代高垲题《柳如是像》。此画以线描为主,描绘了柳如是着常衣的形象。
马守真以精于画兰而名扬江南,自号“马湘兰”。为人旷达的她,所画兰花多为荒坡幽谷中的野生兰花,具有飘逸脱俗之气。安徽博物院藏马守真《竹石兰花图》笔墨洗练,翻转有致,兰、竹互为衬托,富有表现力。
明清时期,不少才女受家学熏陶而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如著名书画家仇英的女儿仇珠、文徵明的玄孙女文俶等。文俶擅长画花卉,所绘1000多种金石昆虫草木图集成《金石昆虫草木状》。展览中有一幅文俶《墨梅图》扇面,以浓墨绘虬曲苍劲的老枝,衬托出淡墨青枝的生机,配以秀丽的“没骨”梅花,生动体现了梅之清韵。
明清鼎革之际,战乱频仍,一些才女走出闺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黄媛介在杭州西湖畔鬻字卖画,声名渐扬。她推崇董其昌的文人画意趣,以笔墨简淡的山水画著称,所绘景致疏远空旷,颇具野逸之情。同时代的张岱写诗赞美她:“未闻书画与诗文,一个名媛工四绝。”
李因自幼习诗画,擅水墨花鸟,其夫为晚明画家葛征奇。婚后15年间,她随夫君辗转各地赴任,游历甚广。葛征奇殉明后,李因以卖画维持生计,其画成为当地“土宜馈遗中所不可缺之物”。清代《国朝书画家笔录》称其“所画极有笔力,无软弱态,当时名誉甚隆,真闺阁翘楚也”。李因《荷花鸳鸯图》描绘了一对鸳鸯在荷塘中嬉戏的场景,笔意苍古静雅。
上海露香园顾氏女眷开创了“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颜色”的画绣艺术,被称为“顾绣”,对苏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清初,顾兰玉因家庭变故,为生计设帐授徒30余年,女子争相传习,使顾绣逐渐走向商品化生产。南京博物院藏露香园款《麻姑献寿图》,绣幅内容为麻姑献寿,上部桃株5幅,下部坡石花枝,将顾绣与穿珠绣结合,为清初绣品特色。
除了江南名媛,此次展览还介绍了一位北方才女——邢慈静。她是山东人,明代书法家邢侗之妹,早年受兄长的影响学习书画,在诗、书、画上皆有造诣,晚年临摹《澄清堂帖》,深得王羲之神韵。南京博物院藏邢慈静《临王羲之〈胡桃帖〉》是一幅草书作品,虽为临写,但保留了原帖的纵引、折笔之势,运笔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