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理想的一种状态。
这是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教育”一词。
也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的目标应该要对准“育人”。
可是走出家门,进入到教育系统中,本质是育人吗?
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欺欺人。
进入到教育体系内,进入到应试教育的体系内,本质就是筛选啊,至少过去这些年表现出来就是在层层筛选,筛选出各种人才,就像是一台传输机器,把不同的物料分类放到了不同的地方。
中考分流,高考分层
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到小学,再从小学进入到中学,然后参加中考,通过五五分流进入到高中,然后再参加高考,通过该高考的独木桥进入到各院校,完成了人才的分练。
这还没有结束,从大学锻造之后,进入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和学历挂钩,教育系统才算完成了最后一个阶段。
一个人的人生和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系,这个人的后代也和这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系。
跳出这个系统来看,整个教育系统就是一个分拣机器啊,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啊,筛选出人才放到不同的位置上。
有可能被刺到,可这就是现实啊
一个国家的运转都像是一台分拣物料,当下的教育体系就更是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确很有可能被刺到,可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包括关于英语到底要不要学,这个问题讨论了好多年了,“取消主科位置”也被呼吁了很久,英语还是主科位置好好的,并没有被撼动。
至于为什么,我们也分析过很多次了,因为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比如说进入到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英语是国际语言,想要更进一步进入科研,就必须要精通这门语言。
所以有人说,既然英语是对人才不可或缺的语言,普通人用不到,那就让他们自己去学,既然普通人用不到,就没有必要再学。
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教育的本质的问题,教育是为了培育出无数个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教育是为了筛选出人才啊,为了这些顶尖的人才,全民陪跑学英语,值不值?当然值了。
如果等到筛选出来再去学英语,那就晚了。
家庭教育的核心不能变
走出家门,进入到教育体系中,也就是孩子走进学校,就一定面临着被筛选,这是现实,我们了解就行了。
这种现有的模式,本质上不会改变,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全国范围内的学校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筛选。
不过涉及到个人,涉及到家庭,理念自然是要调整的。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筛选出各种人才,普通人也经过筛选进入到适合自己的圈子。
实话说,没毛病。
但是家庭教育就不能是这样的标准了,家长要把控好,如果把家庭教育也变成了冷冰冰的应试教育,那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出问题了。
我们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家长要时刻叮嘱自己的。
家庭教育的模式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了三张图,总结了家庭教育的三个阶段:糖化,咸化,钙化。
什么意思呢?
咸化阶段,是当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到幼儿园的时候,只有甜度是不够的,糖要适量,更换成盐分,加点咸,让孩子逐渐变得有力量。
这个阶段主要在幼儿园阶段。
钙化就是要补钙,孩子成长过程中补钙的表现,是家长要开始给孩子灌输规则意识、生存的准则,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加孩子的适应性,强化的生存能力。
家庭教育不应该是给应试教育打辅助,可是说是打基础,让孩子身心健康地进入到应试教育系统中。
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这本身就是层层历练的过程,家庭教育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学校教育中锻炼独立性、耐性,强化心理素质,进入到社会中就可以承受独立生存的一切了。
结语
认清这个现实,就别再为难老师了,老师也是身不由己。
哪有什么绝对的自由,世间一切都有准则,准则和条条框框之内才有相对的自由。
明白了,就努力适应吧。